近日,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(CCTV-7)发布了《中国杨梅产业发展报告2017》(下称《报告》)蓝皮书。《报告》着眼于全国杨梅产业发展的整体现状,深度探究了当今杨梅产业的发展方向。据悉,这是国内首个由权威国家级媒体发起的杨梅产业发展研究报告。
报告对中国杨梅产销情况、杨梅产业发展情况、产业政策支持、产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分析,同时进一步探析生鲜电商发展情况以及杨梅线上消费者的消费习惯、消费偏好等问题,明确了生鲜电商对接消费者需求升级,促进冷链物流、包装、仓储、加工产业发展,倒逼上游杨梅种植端规模化发展、产业模式升级、产品标准化,助力杨梅种植户销售产品、塑造品牌的价值。
杨梅产业发展,线上线下双联动
世界杨梅出中国,中国杨梅产浙江。世界杨梅90%以上集中在中国,而浙江是中国杨梅的主产地,栽种面积占到中国杨梅栽种面积的60%以上,堪称世界“杨梅之都”。而在消费方面,中国杨梅消费以鲜食为主,2016年杨梅鲜果消费66万吨左右(含损耗),约占产量的比例为80%,其中损耗规模达20%。杨梅加工占比约15%,出口比例不到5%。
浙江杨梅产量变化图
杨梅以往多以线下方式进行销售,但据报告显示,近几年依托互联网发展,电商销售也开始呈现出增长态势。2016年,我国杨梅主要生产县的电商销售额已经突破了亿元大关,比起采摘、零售、批发等销售手段,电商销售的杨梅售价可高达60~150元/千克,远远超过了位居第二的采摘销售方式的30~120元/千克。不管何种销售方式,由于上市集中、保鲜困难,杨梅的鲜销比重可达80~90%,制成杨梅汁、杨梅干、杨梅酒等的粗加工相对较少。
杨梅外销困境,保鲜技术成瓶颈
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,杨梅保鲜困难是制约浙江发展“杨梅经济”的一大难点。主要缘由是杨梅成熟期集中在六月,果实组织娇嫩,上市周期较短,且采收恰逢多雨炎热季节,采后寿命短,因此对储运保鲜要求高,这也严重影响了其销售半径;而产地产后保鲜技术水平低、冷链建设及管理能力薄弱,因此传统鲜果消费主要集中于具有杨梅消费偏好的江、浙、闽、广等东南沿海地区。
杨梅粉丝分布图
而随着消费者对水果的消费要求越来越高,追求新鲜、及时,像杨梅这样需要“尝鲜”的水果,消费地区范围小、损耗率高达20%的传统运输渠道已经不能满足需求,采摘、运输、保存等技术创新是杨梅产业必须要经历的变革。
技术创新,助力杨梅销往全国
浙江杨梅外销链条
面对日益提升的消费者需求与杨梅经济的发展要求,政府、行业、企业就两方面作出了技术创新,为杨梅销往全国甚至全球做好铺垫工作。
一是加强产品标准化。政府、行业组织向农户推行杨梅标准化生产,以九曳供应链为代表的供应链企业,与原产地农户合作,帮助消费者直接对接原产地资源,通过采摘、分选等流程的优化、严把品控关,将标准化程度高的杨梅从原产地及时高效送到消费者手中。
一是保证杨梅全程冷链运输。以最快送到消费者手中为目的,以保证果品新鲜度为准则,在分拣、包装、运输、配送等环节做到全程冷链运输。以九曳供应链助力仙居杨梅出口加拿大为例,杨梅经过直采拣选、冷库预冷、真空包装、冷藏车干线驳运、冰袋辅助配送,全程保持在1℃~5℃的温度,真正做到了全程冷链。据悉,九曳供应链杨梅配送范围今年已实现全国主要一线城市22个城市次日达。
根据报告来看,目前我国杨梅产业的发展趋势,处于消费流通升级倒逼杨梅产业技术革新与经营模式调整阶段,打造产品标准化,加快采摘、预冷、运输技术革新,实现消费渠道的多样化,尤其是保持生鲜电商、新零售的强劲势头对杨梅行业发展至关重要。
扫一扫关注微信号
服务号:jiuyescm